2008年12月31日星期三

2008年7月14日美国两房破产后的一则黄金新闻:黄金价格直逼1000美元大关

译自24小时金融

伦敦-由于对金融市场不稳定和通货膨胀高企的担忧,市场已经转向为将购买黄金来当作资产保值的天堂。金价在周一已经蹿升至4个月来的最高点,达到每盎司970美元。

现货黄金已经爬升到每盎司970.70美元这一3月19日以来的最高价,随后在格林威治时间15:09的时候缓慢回落至每盎司968.15/969.150美元,周五开市后纽约市场价格为每盎司963.00/965.00美元。

周五金价的飞涨是由于美国两大房贷公司Fannie Mae 和 Freddie Mac对股市和美元市场的拖累走软造成的。

投资者普遍对美国政府援助两大房贷公司的救助方案是否能缓和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衰退感到忧虑,在这种担忧的氛围下美国股市周一以暴跌收盘。

美林金属行业策略分析师Daniel Hynes表示:“Fannie May 和 Freddie Mac的经营危机使人们把对经济前景令人担心的因素再次摆到了台面上。”

“一个月以前金价似乎已经出现了在1000美元大关前由涨反跌的趋势,但是现在看来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向这一大关继续上涨的走势。”

由于强烈的坚挺美元信息影响,周一金价在获利回吐的压力下一度出现回落的行情。 但是,随后美元和股市都相继出现了下跌。

在大多数投资人都以这种贵金属作为对抗燃料价格导致的通胀形势下,146美元一桶的原油价格也对当前金价形成了支撑。

高企的风险

周五在Fannie Mae 和Freddie Mac经营危机的影响下,纽约的世界上最大的以黄金作为担保的交易所交易基金“SPDR Gold Trust”的金条积累规模已经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705.90吨。

投资银行UBS周一已经将短期金价预期调高至每盎司1000美元。考虑到需要规避的高企的风险以及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持有的大量头寸,一个月前这家银行做出的短期金价预期只有盎司900美元。

综合了美元历史性的走软,油价高涨,全球金融市场广泛的担忧以及贝尔斯登的破产,金价一度在三月份就达到了历史性的每盎司1000美元。

Commerz银行交易员Michael Kempinski认为金价还可以再涨回到每盎司1000美元的价格。

“在美元仍热疲软,油价达到了历史性的高点以及避险性保值购买增加的前提下,金价的走势依旧是上涨的。”

在990美元的价位上虽然有抵抗,但是只要油价继续上涨,这个抵抗性点位就会被击破。

但是,减缓的来自珠宝业的黄金实际需求还是对金价的上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周一的报告显示,6月份土耳其黄金出口量降低了25.5个百分点,该月出口总量只有6.8吨。

周五纽约市场现货白金价格从每盎司2,0085.00/2,028.00美元上涨到了2,023.00/2,043.00美元。 现货钯金从每盎司448.50/456.50美元下跌到每盎司446.50/454.50美元。

白银价格紧随金价从每盎司18.76/18.84美元上涨到每盎司19.00/19.06美元

...
阅读全文...

18年黄金市场与股票债券市场走势对比图


图中左侧坐标为万亿美元;右侧为黄金价值占股票债券市场总额的百分比。

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黄金与世界股票证券市场走势明显背离,二者的趋势互为相反。当人们对这些纸质的投资品产生恐惧的时候,黄金自然就成了不二的选择。


...
阅读全文...

2008年12月30日星期二

12月30日关注巨量解禁的中海发展


12月30日,唯一大股东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157850股限售股解禁。

中海发展股权结构单一,大股东持股量仅为总股本46.36%,优势较当前的解禁明星股海通证券更为明显。关于解禁暗地里到底是怎样一个政策,大量限售股是白天鹅还是压垮A股的倒数第N根巨石,今日一看便知。

Hide

...
阅读全文...

2008年12月29日星期一

美元面临修正,2009年或会转头向上(译自市场观察)


很多外汇分析员预期美元未来将是充满坎坷的道路,担也有一些人看到了最终胜利的结局。

旧金山(市场观察)—汇市投资者应该在2009年上半年远离市场以避开一些大的调整(作为对近期美元安全港式走势的修正。),投资分析员们普遍认为下半年美元会再逐渐的得到恢复。
2008年美元的走势完全符合大多数分析员的预期,尽管形成的原因却不像预期原因中描述的那样。
很多人都曾预计过的美国经济的复苏仍然没有看到实际的效果出现。 相反的是,信用紧缩变为了信贷危机,经济放缓变为了全面的衰退,美国的利率水平不升反降。但是美元仍然在下半年起死回生,其原因并不是随着基本面的好转,而仅仅是因为未曾预料到的一些避险需求的支撑。

现在是到了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纽约GET的外汇研究总监Kathy Lien表示:“2008年下半年美元的坚挺造成的后果将在2009年上半年有所体现。前期的坚挺将侵蚀很多在海外做生意的美国公司的利润”。修正已经开始,尽管美元已经很好的在7月份创下了对欧元的一个最低点,这个记录还将被再次确认。 美元对日元—这一被当作无限安全避风港的获益领域—美元走出了一个近10年来的最低点。但是很多人认为日元将随着日本经济的逐渐变弱而向着地板价冲击而去。可以肯定的是,2009年美元的走势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美国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形势,在时间上也将和这二者的发展情况向吻合。 美国经济的复苏或许会在年中或第四季度甚至更久的将来有所徘徊。 一些分析员预测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美元迟早都会恢复往日“冠军榜”上的地位。康涅狄格州格林伍奇Interactive Brokers Group高级市场分析员Andrew Wilkinson认为:“基于美国经济转向健康的趋势,美元不会发生大的反转,因为美国经济的情况将是全球经济健康的晴雨表”。“这就像硬币的两个面,人头一面是你赌美元获胜,另一面就是其他外汇的失败。” “美元积极下跌的方式,即所说的安全避风港,将很可能会让步于投资全球最领先经济的诉求。”

形势有多糟糕
似乎距离欧洲的超级名模被拒绝用美元支付的事情仅仅过去了1年。 在2008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那些拒绝使用美元的人看起来都是很明智的。欧元在7月份的时候上冲到了兑换1.6026美元的这一自1999年1月开始进行交易以来的最高位置。但是随后有回到了开始的位置: 尽管本周对美元还是呈现升势,但是全年整体上还是下降超过了3%。
美元在今年下半年的升势从任何角度来看都绝非是对美国经济基础投下了信任的一票,而是表明了其他各地的情况是多么的糟糕。 由15个成员国组成的欧盟区正第一次经历正式的衰退,同时日本经济也在经历了6年的增长后经济正在收紧。此外,由于信贷危机助长了银行间流动性的增加,全球对于支撑资产负债表的需求也促成了美元作为融资货币的手段。作为头寸去杠杆化造成的美元上涨的驱动力已经结束。纽约Brown Brothers Harriman全球汇市策略主管Marc Chandler认为:“美元的下一次坚挺将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产生”。本周美联储的激进缓解手段显示了中央银行在现有情况下将运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如果现有的政府措施能有效的作用于资本市场,这就将最终使得经济的收缩程度减弱时间缩短。
他认为:“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元将第一个在年中得到恢复”。

...
阅读全文...

2008年12月26日星期五

李荣融在国资委会上到底讲了什么?


本周针对股市最重磅的国内宏观新闻当首推李荣融:央企大股东要继续增持上市公司股份”,这16个大字代表的精神与广大股民的诉求简直是心有戚戚焉。如果这不是一条自娱自乐或者有意炮制的假新闻,那么当前股市的走势就应该应声而起,而不是像实际这样连破两个前期低点,走到了确认本轮反弹结束的边缘。 

1226共有将近1100条以此为标题的新闻,包括新华网,和讯,搜狐,新浪在内的媒体均统一口径的释放了央企大股东要继续增持上市公司股份,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努力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信号,而来源无一例外的都是中国证券报。

此处对于国内财经媒体互相抄袭,缺乏原创的现象不做过多评说,但是针对本条新闻的真假还是要做进一步的探讨,毕竟这个话题是关于投资方向的大事。股市备受困扰的缺血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国有股东不减持,反而增持,这购买力简直比大牛市还牛,如此一来目前的缩量下挫也就不是反弹结束而是一轮更高级别的反转开始了。 

李逵还是李鬼,国资委发布的会议讲话信息应该是最权威的审判。国资委网站1225全文头条即为李荣融李荣融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从“同志们”开始到“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结束,全文10624个字中含有“股”字的位置共27处;含有“持”字的位置共23处;“股份”一词出现10处;“股市”出现0处;无论是“减持”还是“增持”都是出现0处。唯一能和该条配合股市需要的所谓“新闻”有一丝联系的就是在讲话全文最后一部分“三、2009年需要着力做好的几项工作”中的一段话:加强产权管理的基础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国有股东动态监测系统,确保企业所持上市公司股份有序流转和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行为规范运作。积极探索建立混合产权管理的有效实现方式,将监管重点向上市公司国有股份转移,完善上市公司国有股东行为管理制度办法。”从一个正常人思维的角度无论如何也看不出这段话哪里体现了“央企大股东要继续增持上市公司股份”这一重要信号,“有序流转”四个字被及时的赋予了大量信息,招商证券的盘中餐实时信息提示也识时务的将此条颇有力度的“新闻”作为广大用户的投资盘中餐,在A943分严重下挫的时候及时进行了广播于是乎直到1029分结束,一波很大的反弹形成了。 

如此掷地有声的重要新闻出自中国证券报记者“钟正”之手,面对这么耳熟能详颇为吸引眼球的姓名难免不让人再产生探究一下的冲动。以下是“钟正”们的一些“新闻”:

2008-12-24 10:06:03 钟正 中国证券报:消息人士指出 明年出口退税率有望再上调

2008-12-11 7:04:31 钟正 中国证券报:消息人士透露11月全国财政收入继续下降

2008-11-13 12:54:00 钟正 中国证券报:脱身“澳元门”泥潭 中信泰富获中信集团15亿美元注资

2008-04-16 07:11   钟正  中国证券报:股市投资切忌“非理性恐慌” 

太久远的就不做观察了,“钟正”们的手艺基本也是大同小异。截取一段416的“股市投资切忌“非理性恐慌””作为参考:“最近一段时间,A股指数大幅下跌,恐慌情绪在部分投资者中蔓延。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仔细分析各方面因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当前宏观经济基本面良好、上市公司业绩稳步增长、股权分置改革等制度建设初见成效。要重塑市场信心,就应避免这种非理性恐慌的蔓延。” 

一叶而知秋,如此不难看出这个市场上价值投资理念是如何被利用和亵渎的了。投资者要像拒绝苏丹红的调料、三聚氰胺的奶粉、毛发酱油、石蜡火锅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那样拒绝这些有害信息的侵蚀,不要做股市中的“大头娃娃”。 

“钟正”这名字比“钟券”、“钟报”起的好听,否则让人有“中全套”、“中饱私囊”之类的歧义了,文化人就是不一样的。“钟正”,“钟正”,怎么讲“钟正”都很中证,太“钟正”了。 

参考:

http://www.sasac.gov.cn/n1180/n1566/n259730/n264153/6047216.html

http://cnstock.xinhuanet.com/08index/2008-12/26/content_3957401.htm

http://beijing.istock.jrj.com.cn/forumbeijing/topic194991.html

http://www.p5w.net/news/xwpl/200804/t1607278.htm

http://www.ah.xinhuanet.com/news2005/2006-12/19/content_8823577.htm

...
阅读全文...

2008年12月24日星期三

美国关于房地产泡沫的解决方案仍然悬而未决

译自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到目前为止,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还没有针对上任后将如何解决地产市场的泡沫问题而发表讲话。

经济学家约瑟夫乔克对于奥巴马先生如此不情愿说出一个解决方案的情况深表同情。 这位来自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霍顿学院的地产与金融教授说道:“当你看着眼前所面对的困难规模的时候,其困难程度足以让你大吃一惊了”。

全美共有8000万所独立式住宅。 其中10%的住宅都存在某种程度的财务麻烦。 乔克先生估计随着经济持续的走弱,更多的房子将陷入财务危机,而这一数字也将上升到1000万。

他猜测或许到了1月或2月份奥巴马将针对高达万亿美元的房地产危机提出一个建议的救援方案。

基本问题是近几十年来产生的房屋价格泡沫已经破灭并在持续收缩中。 华盛顿经济和政策研究中心联合执行官迪恩贝克计算认为美国住宅整体来看目前的市值仍然贵了8万亿美元。 他希望在房屋兴建已严重过剩的一些区域这个泡沫可以加速破灭。

贝克先生解释道,在泡沫市场中当前价位上的住房供给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所需求的量。 重建稳定市场的的方法就是让价格回归到一个和需求相匹配的水平。 支持当前泡沫化市场的地区主要是位于西海岸,佛罗里达,华盛顿特区东北部的东海岸,这些地区现有房屋的持有者们寄希望于持有现有房产到下一轮经济上涨,利率提升的时候再卖给新的买家,从而成功转嫁现有的损失。

贝克和久克都不赞成关于报道的财政部一项利用房利美和房地美(现均为国有公司)财务力量重新激活房地产市场的计划。该计划将鼓励银行开展传统的30年固定利率低至4.5%的抵押贷款业务。 乔克说道如果衰退继续加深,更多的人在失去工作同时也将开始拖欠他们的贷款。财政部的这个救助计划对于政府来说将十分的昂贵,可能将造成多达70亿至150亿美元的损失。 最终这些损失都要由纳税人来承担。

作为替代方案,贝克建议这些强大的政府作为担保人的企业(房利美,房地美和美国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应该拒绝在现有的泡沫化的价格上进行住宅贷款业务。 这就可以使得价格迅速下降到一个“趋势水平”,并且可以将借贷资金转向那些没有泡沫的地区,例如中西部,这也就避免了广泛的螺旋式下降的可能。

贝克把这个解决方案看作一种“严酷的爱”,这使得房屋所有者们可以更快的认清他们实际在面对的财务形势。 他认为存在泡沫地区的房价应该再下降20到30个百分点。

来自住宅市场的最新消息并不能让人受到鼓舞。 第三季度创纪录的产生了多大135万所住宅进入回赎权取消程序,这一数字比今年早些时候增加了76%。 贷款信用不佳的房主数量比例则在一年前的5.6%的基础上又增加了7个百分点。

TransUnion.com估计按揭贷款拖欠率(逾期还款60日及以上)比2007年同期上涨了54%。该公司顾问吉斯卡森认为这一比率在2009年还会继续上升。

一家丹佛的基础管理和住宅评估公司在整合计算了财产服务费用后发现10月份全国房价平均与9月份相比下降了1.7%,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9%。 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房价已下跌了20%。

乔克继续补充道:“房产危机为重新审视现有的联邦住房政策提供了一个机遇”。 他和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爱德华格里斯在写给美国企业学院(一家华盛顿的智囊机构)的新书“重新审视联邦住宅政策:如何使房屋供给充足并负担得起”中共同批判了这些现有的政策。 同上

联邦政府提供像减税,降低贷款利率这类补贴政策鼓励人们购买住宅,并使得房价对于穷人和中产阶级变得负担得起。 乔克认为这是一个“可笑的目标”,并指出这些政策在当前的危机中并没有很好的起到作用。

两位经济学家希望看到消减政府补贴并兴建低收入住宅的情况。 相反,这些钱应该用来资助更多的第8项住房凭证。 这些凭证使得穷人有能力租赁或购买自己的住宅并且还有机会搬到更经济和生机勃勃的地区生活。

此外,两位学者还强烈要求分区逐步缩减抵押贷款上限的限定(当前标准为100万美元)到30万美元,并采取其他措施抑制新房的建设。 相对于限制性分区法实施区域,增加的总收入应被引导入其他地区进行新房的兴建。

贝克建议面临回赎权取消的屋主应该可以获得以市场价格承租他们房屋20或30年的权利。 如果租赁价格低于房屋的每月按揭借款额,则接待人将吸收这其中的损失。 房屋随继续被占用,但是毕竟能阻止危机向周边的恶化。

这些想法都表明奥巴马在住房政策上有着多种选择。 不幸的是,没有一种选择是代价小还简单易行的。

...
阅读全文...

2008年12月23日星期二

解读房地产三措施

12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并确定了关于房地产行业的“三项新政”:  

(一)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二)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

(三)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促进商品住房销售。 

不难看出,此番决定市场走向时刻高调出来的国三条是着眼于国民经济的大局,而发力于“降价促消费”要点,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是直接的。这一调控方向同时也打消了部分开发商希望从行政角度阻止房地产价格持续下降的预期。

一边是空置率极高,投机炒作风行的房地产市场;另一边是有购房意愿,但消费能力不足只能望房兴叹的中低收入者。今年以来持续低迷的成交量就是对此种市场萎缩壁垒重重的房地产市场最好的诠释,而每一次成交量的回升恰恰就是基于国家减税和房企变相或直接降价。面对世界经济通货紧缩的预期,现有房价已经大大超出了国人的消费能力,中央政府清醒的认识到降价是刺激消费,激活房地产市场的唯一出路,尽管如此直白的道理和解决方案似乎来得有些晚了。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的措施提高了整个房地产市场产品的总供给,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虽然这部分住房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但是保障性住房的推出必然分流一部分购房的人群,也就间接的扩大了现有商品住房的供给量,对房地产虚高的价格形成了一定压力。 

措施二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为前期房价高位运行阶段的投机性房源解决了出路问题,减税的利好势必传导至整体房价的松动,从而推动这批非自用住房提早进入房地产市场并产生交易。同时二套房的新政也会创造一批新的消费人群,将有利于对存量房进一步消化,其中由小房购大房的人群也将再次释放出一批中小户型房源进入二手房市场。 

针对开发商的第三项措施将加剧房地产行业的重组,抓大放小,通过市场竞争的手段将加速淘汰劣质的房地产企业,鼓励优质企业提供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总价低的中小户型。)。一方面激活市场,另一方面也为银行的信贷找到了出路,提供了保障,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通缩预期进行干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为房地产利润最大受益者的政府已经在频频的变相降价,二手房市场的变化必然传递到新房市场,从而改变整个市场格局。对比之前房地产市场过热时,政府采取加税等涨价措施则反而助长了整体房价进一步上涨,投机之风更浓。如今持续了近10年的房地产“牛”市迎面撞上了美国为首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同时坐拥万亿盈余的中央政府现今关注的焦点也不再是从房地产市场大赚特赚。政治成本与经济成本双重压力下,非理性繁荣的泡沫必然将开始破灭,只是周久耕们还在指鹿为马,为了周久忠们强作解人继续吹泡泡罢了。

 


...
阅读全文...

2008年12月7日星期日

危险的市场——解读金融危机

1992年9月16日,金融家乔治 ? 索罗斯挑战英国政府,打赌英镑对德国马克及其他欧洲货币的汇率偏高,历史上一场赌注最大的赌博游戏由此展开。 

在投入了100亿美元之后,索罗斯胜出,英镑被迫贬值,而索罗斯则从中赚取了9.5亿美元。 

至今索罗斯仍以“能够击败英格兰银行的人”而闻名于世,然而他那次行动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人一事的范围。在此之前,人们都认为世界各大中央银行的储备足以抵御货币价值的任何波动。然而索罗斯却证明,日常货币交易的强度和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各国中央银行的储备。实际上,这种力量对比从有利于政府向有利于个人金融市场的转化,早在1986年就发生了,并且在1998年达到了顶峰。 

没有哪里的变化会比世界金融市场上的变化更富戏剧性。曾经由银行(经常还有政府)主导的那种封闭的、严密控制的金融体系,已经被资本跨境自由流动所取代,规模更大、一体化程度更高的全球市场取代了封闭的国内市场,人们所熟悉的按照地域划分的市场和产业结构也处于不断变化中。英格兰银行领悟到,决策权已不再把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由成千上万个企业及投资者所掌握,尤其是大型机构投资者。市场经常是由索罗斯这样的特立独行者所引导,在奖励优胜者的同时,无情地淘汰失败者。 

虽然这一新的金融格局带来诸多好处,但我们更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众多“新兴市场”国家已向全球资本开放了金融体系,而且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必要的市场基础设施和标准尚未具备的情况下实行开放的。银行监管、会计和治理及法律保护等方面的发展均不充分,难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结果,金融危机随之而来。
一、概说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定义。金融危机被公认为难以定义,如果仅以现象和观点看,其开端和终结也是难以准确认定的。世界银行官员在一份报告中将金融危机定义为:迫使银行体系遭受重大损失甚至消除的金融事件。我们认为,危机涵盖了两方面基本内容:其一,涉及金融方面,对银行流动性、支付系统与偿付能力的沉重打击而导致的金融衰弱是金融危机的显著特点;其二,恐慌呼啸而来,存款人和投资人的信心急转直下,不仅使银行体系的形势更加严峻,也加剧了实体经济中的问题,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金融危机正在频频爆发。1970年代,危机表现为拉美债务危机,对拉美的银行造成了冲击;1980年代早期,智利和摩洛哥遭遇金融危机;1980年代末,美国储蓄与贷款协会(S&L)遭受金融危机的打击;90年代初,危机登陆瑞典、芬兰、挪威以及大多数转型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1994年至1995年,危机席卷委内瑞拉、巴西和墨西哥;1997年,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其他多个亚洲国家也爆发危机;1998年,俄罗斯拖欠债务引发震荡,影响之广甚至波及到遥远的巴西。 

在过去的20年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次数有增无减,而近10年间这一趋势更加猛烈。据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80年代共发生了45起系统性的重大银行危机。到了90年代,重大银行危机增至63起,增幅超过60%。此外,新兴市场经济体危机发生次数的激增更是为这一趋势火上浇油,这在拉美、亚洲及正从国营经济向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体制转型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尤为严峻。 

我们目睹了危机中的众生相。在厄瓜多尔和阿根廷,中产阶级储户为了提取他们一生的积蓄,徒劳地敲打着银行的大门,而银行却因遭到全国性流动危机的打击而关门歇业。2002年的阿根廷,不仅金融系统崩溃,其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也全面瓦解。在印尼,我们亲眼目睹了店主们在雅加达街头暴乱中苦苦挽救自己的生意。在韩国和日本,我们眼见兢兢业业的员工被失业的威胁压弯了腰,关于自杀事件的新闻报道不绝于耳。 

按照常理,金融危机会在几年后逐渐平息:政府出手挽救有偿还能力的银行,将破产银行清盘,存款人得到担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会提供短期贷款。按照常理,危机造成的直接损失指的是正在发生的新增成本,但实际上并非经常如此。更为准确的解释应该是把损失当成“沉入”成本,并把所谓的直接损失看作在银行危机中纳税人对存款人的转移支付。从这一角度来看,危机就是政府在全体公民之间分配损失的过程。然而,对于外部观察者而言,形势已经趋于正常,报纸上有关危机的大字标题也逐渐消失,或者至少从头版退到了商务版。有三分之一的危机是这样发生和收场的。 

金融危机的代价。危机对各经济体而言均意味着巨额损失,因为挽救金融系统要付出直接成本(即纳税人为存款人的存款安全提供担保和为银行系统注入资本金),而增长受挫还会造成更为重大的代价。在瑞典和美国,危机给纳税人造成的损失,大约相当于该国GDP的4%-5%。而在墨西哥,相应成本接近750亿美元,约相当于GDP的20%。 

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上升至30%-40%,甚至更高。在韩国,据英格兰银行研究,韩国政府已直接投入1250亿美元用于稳定金融体系,约为该国GDP的35%,1981年的智利和1997年的泰国为42%,1980年的阿根廷和1999年的印尼则达到50%以上。英格兰银行的研究显示:过去25年间,银行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平均相当于GDP的15%-25%。 

在亚洲,潜在的损失十分惊人。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 Young)2001年估算,亚洲地区不良贷款总额在危机发生后的短短2年时间里便增长了约1/3,高达2万亿美元。 

还有更加重要又鲜有人论及的代价,即机会和增长的损失。这些代价是随着现金流枯竭、贷款停发、存款交易冻结、不动产价格剧烈动荡而出现的。例如,韩国因为危机所丧失的经济增长机会约相当于其GDP的17%,这一比例在墨西哥约为10%,在瑞典则为5%。 

逐步扩大的风险。金融危机通常旷日持久,过去20年间,半数以上的金融危机持续了4年以上。截至2002年,牙买加在金融危机中苦熬了8年,而那一年也正是印度尼西亚深陷危机的第5个年头。1998年金融危机和货币贬值后,俄罗斯的银行在4年后才有能力再次发行国际债券。在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由于缺乏解决危机的政治意志,危机久拖不决。 

有些金融危机则周期性地爆发。1994年,土耳其因不均衡的自由化、巨额财政赤字及对未对冲的短期外币贷款的依赖引发了危机。其中央银行和财政部态度犹豫不决,平息事态的措施力度不够,无法解决其经济和银行系统存在的深层问题,甚至是在掩盖问题。结果到2001年,区区一家中等规模的德米尔银行(Demirbank)倒闭,就引发了危机卷土重来。直到2002年初,土耳其为了争取达到欧盟的入盟要求,才开始处理其银行系统的结构性问题。 

对股东和社会来说,金融危机堪称重大事件,决不能放任不管。更为严重的是,危机常蔓延过政治边界,一些附带效应逐渐显现,比如在其他一些未料想到的国家会出现较高的风险溢价,而且政府最终也可能倒台——近年来,在印度尼西亚、厄瓜多尔、俄罗斯和阿根廷,危机就引发了政府倒台。 

最近几年的新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危机经常毫不留情地波及其他市场。1998年8月俄罗斯出现债务违约后,全球几乎每个债券市场的债券收益率均大幅上涨,结果导致巴西的公司被迫支付比以前高出1300个基点的利率。同时在美国,新设立的公司发现,无论利率开出多高都无法发行债券。 

二、解析爆发原因 

是什么原因促使金融危机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影响也更为广泛?答案很简单。我们知道,运行不佳的市场能够滋生出危机,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真切。回顾过去,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向外资流开放的时机不够成熟,无法有效质询和监督管理层。而国外投资者则不这么认为,他们把钱撒向这些国家,指望获取高额回报。结果是,这些资本流产生了问题:宏观经济政策越“利好”,资本涌入量就越大,导致了宏观经济游刃有余,微观经济却不堪重负,困境重重。 

金融市场正在进入新时代。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60年代末,政府管制、资本缺乏流动性、标准不统一和技术限制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构筑起了地域壁垒。经济主要是在各国境内运行,国家间交换的主要形式是货物贸易和贸易融资所需的货币。由于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和汇率,战后还未发生过全面金融危机,特别是蔓延到其他国家市场上的危机。即使出现问题,通常都仅限于个别银行,而且多是因为贷款不够审慎而导致的。 

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所有这一切开始发生变化。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采取浮动汇率制,开始开放资本项目,允许跨国金融投资,并放松了对本国金融机构的管制。1970至1980年代,跨境资本流动稳步增长,但主要局限于各工业化经济体。1989年柏林墙倒塌,标志着金融市场的新时代的开始。国家丧失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权,数字通信的飞速进步带来了真正的全球化,新兴市场和前苏联集团的转型经济体也加入了金融自由化的行列,且一般都得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明确支持。资本流动迅速涌向全球各地,深入各个偏僻角落。 

跨境资本流动的激增生动地显示出这一变化。1980年,跨境股票(相关:理财 财经)和债券的年交易总额只有区区515亿美元,到200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1.8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与此同时,跨境银行贷款也从4165亿美元增长到近1.8万亿美元。在国外证券(相关:理财 财经)交易所发行股票的公司数从1990年的242家发展到2000年的2070家以上,同期筹资额也从160亿美元增长到3160亿美元,约增长了20倍。 

新兴市场与全球资本市场联系起来。新兴市场向海外投资者打开大门以吸引外资潮,始于1980年代的拉丁美洲,并在1990年代日渐兴起。这给金融危机创造了条件,因为这些国家没有必要的市场基础设施和保障措施。更糟的是,在新兴市场金融系统占支配地位的是银行,而不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美国,银行只向私人部门提供其所需外部资金的25%,其余则由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提供。而在亚洲、东欧、非洲以及南美的市场中,这一比例通常是颠倒过来的。资本市场在这些国家的发展不充分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从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角度来看,银行业存在内在风险性。它吸收短期存款,但提供浮动汇率和固定利率的长期贷款。在许多新兴市场中,当银行以短期借款和外币借款形式吸纳资金,而后对外提供长期本币贷款的时候,将会出现资产和负债期限错配,以及货币错配的问题。银行的企业客户有时为追求较低的利率而甘冒货币风险,后来往往会后悔不迭。 

由于银行承担着每一个借款人的全部违约风险,因此是在集中风险,而非分散风险。1980年代,当新兴经济体欠发达的、脆弱的金融体系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后,全球金融体系的架构就发生了变化,并产生了双向风险:新兴市场要立即应付来自世界金融中心强大力量的挑战;而发达市场的金融体系则不得不应对和消化此举带来的更大的波动性。 

银行贷款过热引发波动。毋庸置疑,国际资本流动确实波动性强,是诱发众多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但令人惊异的是,一直以来,外国银行贷款比跨境股票债券投资的波动还大。例如,1996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5个国家共接受了478亿美元的外国银行贷款,而1997年危机发生后,这一资金流入变成了299亿美元的资金流出,一入一出相差750亿美元。一年以后在俄罗斯,外国银行贷款再次成为逃离最快的资金。1990年代晚期,外资银行贷款总额的年变化幅度远远大于债券和股票资金流的变化幅度,因此具有更大的波动性。 

很多人以为银行贷款是长期专项贷款,不可能突然撤走,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债券和股票市场主要通过价格而不是数量来适应变化的市场条件,当危机发生,为避免损失立即化为现实,投资者不可能大举抛售。但银行贷款则不同,它不具有流动性,且利润固定,因此银行通过贷款数量而不是价格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状况。当问题出现苗头时,银行只要减少贷款就能够避免出现贷款违约,因此每家都巴不得第一个撤走,这种一致的行为更加大了波动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越是在情况最糟糕的时候,银行越是大力贷款给新兴市场,以获取潜在高回报。面对本国堆积如山的坏帐和极低的总体回报率,日本的银行成为泰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最大贷款人,截止到1997年6月的贷款总额已达到972亿美元。但同时,外资银行贷款又对潜在的损失高度敏感,当危机刚刚发生,就大量抽走资金,1997年6-12月,东南亚的贷款总额大约下降175亿美元,其中有105亿美元是由日本银行抽走的。当一个国家像泰国那样在仅仅3个月内便有81亿美元资金抽逃时,当地本来就不够稳健的金融机构便出现崩溃,银行和企业大面积倒闭。 

发生整体性风险的可能性增大。当今金融市场不稳定性的根源,还包括大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日益密切的联系,表现为回购协议和贷款担保。以俄罗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为例。在连续几年获得惊人的回报率(1995年和1996年均超过40%)后,它的对冲基金增加48亿美元,其中包括来自基金16位合伙人的19亿美元。LTCM以此为担保向银行借款,加大在市场上的赌注。到1998年夏,金融交易账面金额估计高达1000亿美元。但俄罗斯出现债务违约后,各大债券市场的债券收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LTCM开始缺少补交准备金的资金,并且很可能会被迫中途平仓。 

面对LTCM将被迫抛售的可能性,它的主要贷款人和投资者开始焦头烂额,这其中包括不少大型国际投资银行。除了巨额损失外,他们还担心LTCM的平仓会使更多的资本市场陷入低迷。为此一批联邦储备委员会官员利用私人资金的解决方案,对LTCM加大资金投入,取得控股权。这样,LTCM的危局靠私人部门的力量得以化解,避免了更为糟糕的后果。但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由于市场和其主力参与者之间联系日益复杂,个体主力参与者的倒闭可能会给远在其他地区的参与者造成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三、危机的发展进程 

通过对众多案例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金融危机在各国的发展进程惊人地相似,大多为同一模式,即发端于实体部门的薄弱环节;银行贷款投向错误使问题更为严重;监管体系失效使危机进一步蔓延;宏观经济政策和外来冲击引发危机。 

以泰国为例。早在1992年,泰国实体部门就已经业绩欠佳了。随着泰国实行金融体系自由化,使国内投资者可以获得海外资金,引发危机的因素开始形成。这个过程中,政府让泰铢钉住美元,刺激了外国银行向该国投放大量短期贷款,造成经济过热。由于当时基本不存在贬值风险,泰国的金融机构轻率地大举借入美元、发放泰铢贷款,没有防范货币错配问题。这些贷款很多进入了房地产领域(这是经济泡沫另一个常见的特点,由此导致经济最终崩溃并发生危机),不久房地产价值迅速上升,由于监管松懈且缺乏必要的信贷技能,金融机构将高估的房地产价值作为新发贷款的依据,股市也在国内外投资者的合理推动下扶摇直上,国内外投资者都忽略了企业已经出现问题这一明显的信号。然而,对泰国经济的信心正在悄然丧失。1997年春,投资者开始撤走资金,随后银行挤兑耗尽了中央银行的货币储备,随着政府在7月对泰铢实行浮动汇率,风暴正式袭来。 

瑞典的危机与此类似。1985年,瑞典告别了银行业严格监管的历史,对金融部门放松了管制。贷款限制的取消引发国内外银行大举放贷,其中很大一部分直接进入了房地产领域。不久房地产价格猛涨。1989年,瑞典解除对资金的限制,允许国民投资海外资产。很多人在国外购置了房产,以较低利率借入外币。随着这个问题逐渐严重,瑞典经济也受到日益上升的贸易赤字的不良影响,部分原因是实际汇率上升。此外,政府钉住汇率的政策也鼓励贷款人发放未经对冲的外币贷款。由于钉住的货币掩盖了真实的汇率风险,因此借贷人获得看似“便宜的”外币贷款,却很少考虑瑞典克朗也会贬值。1992年,为了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中维护汇率,政府实行了一套新的税收制度以鼓励储蓄,并推出了更为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些措施导致通涨水平急剧下降,税后实际利率大幅飙升,结果房地产市场暴跌,造成大量不良贷款。到1993年初,瑞典克朗贬值25%,外国资金纷纷逃离瑞典。 

墨西哥的案例则更加典型。1989年,墨西哥开始经济改革进程,金融部门实行了自由化,并向外国竞相开放,18家国有银行实行私有化。银行的新任所有人,包括许多经验不够丰富的,支付了很高的价格:平均达到账面价值的202%(当时美国的银行是以账面价值120%的价格出售)。新的所有人希望通过快速扩张收回投资。与此同时,由于对准备金的要求取消,存款出现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国外借款也推波助澜,银行帐面资金十分充裕。 

此时墨西哥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绝大部分的国外借款以美元计算,这使得银行极易受汇率变动和外国投资者看法变化的影响。银行对潜在的威胁毫无察觉,反而向许多没有美元收入的企业提供美元贷款,还在不具备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技能的情况下贷款给那些低信用客户,结果造成了巨大的信贷风险。事实上许多墨西哥公司已经陷入困境,1994年危机前夕,墨西哥的银行以市价评估的贷款组合价值,损失达到250亿美元——足以抵销银行系统的全部净资产。随着政局不稳定和美国利率上升削弱投资者对墨西哥的信心,钉住汇率最终瓦解,危机正式爆发。 

1994年墨西哥还举行了一次大选。这显然不是一个竞选的好年头,竞选期间一位支持率处于领先位置的候选人遭到暗杀,同时恰帕斯地区还爆发了叛乱,进一步破坏了投资者的信心。利率和外债还款飙升,信贷枯竭,大批公司破产。 

四、危机的一般规律 

按照传统认识及众多学术文献的观点,许多人认为金融危机难以预测。由于引发金融危机的原由有多种,因各国国情、文化及政治的不同而各异,因此应对危机的生存战略也难以预先制订。上述结论使货币管理官员以为,在金融风暴爆发前,我们根本无法对其各项因素进行认识、防范和管理。 

对此我们不能苟同。根据经验,我们认为对各国而言,危机的征兆是相同的。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公司、甚至整个经济部门年复一年地始终在破坏股东价值,结果埋下了金融危机的祸根。我们也经常发现银行系统在基础面上是十分脆弱的,尤其是在一些新兴市场。新兴市场的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如果和其他波动性较小的资本市场相比,则过于突出。这些脆弱的国家金融体系与全球资本市场的连接效率经常非常低下,增加了所有借款人的本地资金成本。我们经常会发现公司治理水平低下、会计制度和透明度不足等问题。此外,我们总能发现金融监管机构缺乏必要的技能和政治独立性,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各国金融体系比较脆弱,而且往往在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即与全球资本市场接轨,大量资金在误导的假定条件下流入,加大了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地区之间或国家之间固然存在差异,然而兴衰之势还是有其共同模式的。具有远见的领导者能够洞察危机,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在危机爆发前后从战略高度管理危机。 

(一)危机的酝酿阶段,大体上可以从三方面分析: 

实体部门中经营水平低下的企业。实体部门的价值损失是发生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我们所见过的大多数情况下,实体部门在危机发生多年前就遭受经济损失了。同时,为这些企业提供资金的金融中介的贷款风险也在逐步——有时甚至是迅速地——上升。以韩国为例,在发生危机前的十五年,只有四年企业能够负担税前债务成本,整个国民经济中只有电子和钢铁两个行业在创造价值,其他部门的资本效率都十分低下。在墨西哥,危机发生前四年间的情形更加令人沮丧,只有电信部门获得的回报高于其税后债务成本,而且这还要归功于墨西哥电话公司(拥有长途业务垄断控制权)的巨大影响。 

对此问题,各国政府提升企业业绩的态度一致,实施的方法和手段却不一。在墨西哥和阿根廷,经济改革将市场竞争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业绩不佳的企业暴露出来。结果,许多企业陷入了更加急剧的下滑中,这正是痛苦但必需的自由市场疗法。而在日本、韩国、泰国、印尼等国家,企业在政府的庇护下部分避免了外国企业的直接竞争,但却因传统的产业结构和政策不当而遭到损害,这种政策鼓励对关键行业部门进行过度投资,实行的保护主义对国内企业造成了麻痹,拖延了企业进行必要调整的时间。同样,在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政府对经济进行了几十年的干预,实体部门深受其害。归根结底,实体部门业绩不佳是由经济的封闭性所致,只有这样的经济能够容忍指令性放贷、缺乏真正的竞争以及企业智力水平低下等现象。 

银行的旧游戏与新游戏。在经济全球化之前,银行业旧有的游戏方式是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将资金输送给企业。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中,银行对放贷的对象、项目和利率几乎没有选择余地。银行的作用是建立一个存款的基础,将资金借给政府和经济中的战略部门,且经常按照政府或银行所属集团所有人的指令行事。银行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是风险承担者——毕竟它们的债务人极少、甚至根本没有面临竞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允许”破产。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银行都乐于与政府合作,有时甚至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政府机构。 

然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环境。随着进入壁垒的消除和相关法规的修订,银行的放贷限制被大大放宽,可以自行决定对象和金额,同时外资银行加入了对其原有放贷对象的争夺中。几乎一夜之间,银行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机遇与风险同时降临。多数银行不能适应这一新的规则。由于信贷技能薄弱、风险管理意识缺乏以及其他众多因素,对于越来越不稳定的企业实体,银行不仅不停止对其贷款,反而继续增加——甚至是大幅增加贷款量。有些银行则避开自己具有专门技术优势的领域,转向高风险的对公贷款和消费贷款,导致坏账激增,业绩开始被损害。随着银行业绩不断下滑,海外贷款继续流入,银行体系逐渐变成了纸牌搭成的房子,危机的侵蚀渐渐从实体经济深化到金融层面。 

与此同时,危机的跨国传播渠道也开始形成。例如,韩国很多商人银行为高额回报所吸引,利用短期资金积极参与泰国和印尼的房地产投资,但它们缺乏基本的对冲技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承担的隐含风险。使问题更加复杂的是,韩国的许多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为这些商人银行及其海外业务提供了担保,使得风险水平在各部门乃至各国间不断升高,并存在交叉流动的可能。 

进退两难的监管体系。危机酝酿时,监管者未能发现金融体系正在出现的失衡现象,抑或未能迅速采取行动及时阻止灾难发生,这种监管失效的深层根源在于监管系统的结构性缺陷。即使是在发达的经济体中,银行监管也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监管者按资历而不是业绩获得提升,其薪酬与其提供的服务并不匹配,因此很少有人在工作中追求卓越表现。此外,有些国家的监管者与被监管的银行领导人属于同一个内部人组成的圈子,监管力量往往被约束。最重要的是,监管者极少由于取得成功而得到称颂,却常因为工作不得力而遭到诋毁。银行系统的持续稳健运行无法诞生英雄,系统一旦崩溃却会使很多人成为祸首。这就导致新兴市场中历来缺乏优秀的监管者。 

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危险开始袭来的时候,监管者面临痛苦的两难境地:很多银行通过相互贷款和交叉担保联系在一起,使得联系性增强而实际上的风险集中程度更高。一家银行倒闭,就有可能搞坏整个银行系统的可信度。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关闭一家大型银行就等于断掉经济的资金供给,这会扼杀许多要靠贷款才能完成经营预算的企业。此举会破坏这些企业向其他银行偿还贷款的能力。而银行也有压力,银行信心下降导致放贷金额的减少,同时损毁了银行的信誉,这样便会引发监管者极不愿看到的危机。因此在面临危机时,监管者往往顾虑重重,各种利益纠葛使他们左右为难。就在他们举棋不定的时候,危机已经发生了,所以看上去他们的反应就是无所作为。 

(二)危机发展的实质性阶段,会在宏观经济政策和外来冲击引发危机时到来。 

宏观经济政策(设定汇率和财政政策)决定危机发生的时间和规模,而外部冲击则成为危机的触发因素。在众多因素的推动下,国家一步步地陷入危机的漩涡。 

钉住汇率与币值高估:在造成金融风暴的“大气条件”中,汇率也许是最直接的触发因素。实际上,如果按照货币的定义,任何“有管理的”汇率都是对货币“市场价格”的扭曲。如果存在钉住汇率的安排,就会加剧扭曲的状况,进而影响资源配置。在钉住汇率制度下,每一个经济的参与者都在严密关注汇率,试图从中发现疲软的最初信号,以此评估制度本身的可信性和可持续性。因此政府在坚决捍卫货币稳定的同时,背上了沉重的经济管理和公共关系负担,极有可能在不堪重负之际对汇率进行突然的重新定价。 

在很多案例中,国内相对疲弱的实体经济无法与货币制度的要求同步,导致货币在危机发生前就已经被认为是高估了,商品交易部门失去竞争力,不能与选择钉住的货币(如美元)保持一致。维持此政策的时间越长,货币供需的扭曲程度越大,汇率的高估程度也越大,实际汇率必然下跌。 

利率捍卫汇率:为了捍卫下跌的汇率,大多数政府会首先收紧利率,进而动用外汇储备。此举虽有利于提高对货币的需求,进而支撑起本国货币估价,但也会产生实体经济部门实际支付提高、经济活动总量减少、投资下滑的负面影响。 

这种下滑会给银行带来三个方面的不良影响:首先,经济放缓会减少对银行贷款的总需求,银行新增贷款会发生萎缩;其次,企业和个人投资回报减少,银行不良贷款数量增加,未偿贷款的盈利性也会下降;第三,货币市场利率上升会减少贷款净利差,进一步削弱银行的盈利性。比较老练的投资者会发现这种弱点,政府千辛万苦树立起来的信心就会被侵蚀。
  
  游资攻击:比提高利率更具有破坏性的是高估汇率的不可持续性。当货币被认为是高估时,对贬值的预期也逐渐积累,市场参与者会争相在货币暴跌前保住自己的投资。市场一旦出现货币贬值的初期信号,历来对金融偿付能力至关重要的外国银行同业贷款就会首先逆转,迅速从经济体中撤走

尽管一些投资者规模较大,但通常而言,任何投资参与者在任何特定情形所投入的资源只会占总量的较小部分(像索罗斯这样的案例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国际游资只能说是危机的催化剂。这些游走于风口浪尖的套利者们,四处寻找价格异常,冒险投入本金,力求将机会用足用尽。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们只是市场的匆匆过客,与任何市场都是若即若离。而其他国际资金则跟风而动,从而诱发大量资金在某国突然大进大出,最终导致诱发危机的“资金荒”。此时政府往往在前期为遏制金融风暴的努力过程中耗尽了储备,结果货币贬值,在市场力量面前俯首。
  
  以一国经济水平和货币供需状况为根基的汇率,虽然在政府宏观政策的帮助下得以苟延残喘,但在国际游资的攻击下,最终还是会遵循市场原则而下跌。

泡沫破裂:在货币贬值和汇率下降的情况下,实体部门实际收入减少,进一步削弱企业和个人偿还贷款的能力;金融部门则雪上加霜——不仅要受到不良贷款猛增的打击,还要面对外币贷款价格上涨和还贷要求日益迫切的压力。由此在国民经济中出现了恶性循环:企业运营不良,急需资金加以周转;银行却因大笔不良贷款和外币还贷要求,无力或不愿提供更多资金,结果大批企业就此破产,资产泡沫正式破裂,银行的不良贷款成为永久性坏帐,资金周转更加困难,许多银行因此陷入绝境。
  
  危机并不单单由资产泡沫引起,但却经常对危机条件的成熟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泡沫在非贸易性行业中发生得最为频繁,如商业和住宅房地产,因为这些领域供应增长缓慢。泡沫也发生在证券交易中,一般是由过度的乐观情绪所致。


在泰国,银行和金融公司推动的投资产生了巨大的不动产泡沫,1993年至1996年,金融机构依*海外净负债(即对该国大量新增的银行贷款)的大幅增长为泡沫提供资金,使得房地产价格上涨了395%。房地产商们没有想到的是,泡沫的破灭和它当初的膨胀一样夸张。在牙买加,泡沫破灭使得政府清收机构成为房地产最大的拥有者。政府要么只能慢慢变卖这些资产,要么冒险将大量的房地产推向市场使其进一步贬值。因此清理房地产泡沫需要特别长的时间。
  
  内外冲击:引发崩溃的雷霆一击往往在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都奄奄一息的时候到来。这最后一击往往无法预料,且与国内金融体系无关,但会彻底破坏对虚弱的经济现状的信心。这些冲击有些是外生性的,如政治事件(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遇刺和地区性叛乱)、战争(哥伦比亚内战)、气候(厄尔尼诺对厄瓜多尔经济的影响)等;有些则为内生性,最常见的是存款人成群结队地涌向银行网点取回终生的积蓄。除非提供充足的流动性资金去阻止这种挤兑,否则就会像1998年的厄瓜多尔或2002年初的阿根廷一样出现“银行假日”,进而演变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


五、辨别预警信号
  
  毋庸置疑,金融危机不易预测。一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任官员承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预测到15次危机,而实际上只发生了6次。”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列举了以下十条预警信号。这些信号大多来自经济的微观层面,其中第一、二条来自实体部门(企业),第三至第七条是特别针对金融系统而言的,最后三条则来自宏观层面。需要注意的是,金融系统的信号往往不如实体部门的信号及时。
  
  十大预警信号:
  
  企业价值受到破坏。我们发现,实体部门(企业)的价值损失是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和早期预警信号之一。企业经营出现问题的表现通常是它们的投资资本汇报(ROIC)低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这确实是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在逐渐转型中的正常现象,或者是熊彼特以来的经济学家称之为“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当一个国家中大批领先企业都出现这种情况的话,红灯就闪起来了。


利息保障比率。这个比率用来评估企业价值损毁的程度——如果一家公司的现金流和利息支付金额之间的比率(ICR)低于2,该公司就可能面临一场流动性危机。若顶尖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也是如此,则一场波及面极为广泛的危机可能正在逼近。反之,则可能仅仅是一次经济萧条。
  
  银行的盈利水平。零售银行全系统年资产回报率(ROA)低于1%或年净利润率低于2%,经常是危机的预警信号。
  
  贷款组合迅速增长。金融危机前的阶段有一种共同的模式,就是贷款飞速增长。在哥伦比亚危机爆发前的两年时间里,该国经济中效益最差的部门,获得贷款的增长速度高于效益较好部门的增长。当银行的贷款组合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且超过两年时,许多贷款就会变成坏帐。


存款萎缩或存款利率飞速上升。净利差也是有用的指标。当它降至200个基点以下时,就有理由担心了。当存款人将钱从当地银行中提取出来,特别是超过两个季度这样做时,就要小心了。此举常被看作是危机迫近的信号。
  
  不良贷款。实际不良贷款超过银行资产总额的1%意味着可能出现问题,超过5%则无一例外意味着出现严重问题。但糟糕的是,贷款组合的问题越大,虚报贷款质量的动机就越强。本应反映银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往往也是最不可*的。
  
  银行同业利率、资本市场拆借利率。如果一家零售银行长期短缺资金,在银行同业市场拆借,或者提供高于市场水平的利率来获得资金时,市场实际上已给它投下了一张不信任票,且一家银行的疲弱极可能导致传染。



外国银行贷款的期限结构。新兴市场中许多公司从外国银行借入美元、欧元等短期贷款以降低利率,容易产生货币和期限错配的问题。当某国接受的外国贷款中有25%以上短于一年期限时,应当引起足够警觉,因为这些贷款在危机中极易被抽走。
  
  国际货币和资本流动的猛增或骤减。外国投资者突然投入的大量资金并非一定是好事。如果资金流入的增长比经济增长快三倍,危机的发生条件就成熟了。
  
  资产价格泡沫。资产价格泡沫在新兴市场特别常见。作为一项法则,当任何种类的资产价格已经连续几年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时,我们就看到泡沫产生的迹象了。
  
  总之,金融危机是宏观和微观经济这两个层面上强大力量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其中,金融危机的微观经济基础被严重低估和轻视是危机爆发的首要原因。业绩低下的企业和不健全的银行业务方式为危机创造了条件,而国际货币和资本流动的飞速增长、政府政策、资产泡沫和其他外生、内生诱因往往都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新兴市场与全球经济接轨这一过程给所有人都带来了好处,然而,如果这些新兴市场还没有做好准备或者还没有完备的“免疫系统”,那么这个过程难免造成痛苦和代价。我们认为,未来仍会发生几次严重的危机,且随着市场的发展,危机发生的频率、规模和强度都很有可能上升。加入世界经济体系利远大于弊,但是投资者、管理者、监管者和政府还有很多事要做,目的是在金融危机的熊熊烈焰燃烧起来之前,敏锐地嗅出已经冒出的烟味,找出那些刚刚迸发的火苗,并采取明智的、有体系的应对措施,避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

...
阅读全文...

2008年11月23日星期日

经济结构不合理,输血又有何用?

这边进,那边出。输血的本钱都要亏进去,还要从造血者身上再抽血。病在腠理,从结构问题下手才是根本。

...
阅读全文...

2008年11月20日星期四

降低消费者消费成本才是根本

如疑问1与2,最根本的核心就是降低消费者消费成本,都谈不上什么消费信心。花钱太难。如何分辨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食品,皮革染料鸡蛋?哪个是真LV的包?五花八门的消费陷阱?


树有砍完的一天,矿有挖完的一天,环境有不堪污染重覆的一天,一拍脑门投个几万亿就能拉动经济增长吗?拉动某些利益群体的钱袋倒是必然的。

...
阅读全文...

疑问2:为什么不大力降低间接税和间接成本?

疑问2:


中低收入者不得不承担的另一个负担就是各类名目繁多的间接税和间接成本。降低这类日常成本同样可以促进消费和流通。

1,各种农产品,日用品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种种环节产生的各类税费最后必然算到终极消费者头上。

2,降低消费成本才能促进消费。

...
阅读全文...

疑问1:为什么不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

疑问1:


        可以气势磅礴的推出号称的几万亿政府主导的投资,可以前所未有的继续增持美国国债,为什么就不能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

1,中低收入者受经济衰退影响最大,中低收入者恰恰又是个人所得税最忠实的缴纳者。

2,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受惠最大的人群是占人口数量最大的中低收入者,从免税所得占总收入的比例来看对于偷漏税最多的高收入人群并没有太多的优惠。这就保证了这个政策是向中低收入者倾斜的政策。

3,从国家、地方财政领取工资人员的个人所得税标准不变。这个人群属于传统意义上最有保证的人群,无需再从国家财政领取优惠。这也从一方面减少了国家税收的降低。

4,正是转变经济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绝佳时机。人人都没钱花,不敢花,拉动内需就是空谈。政府主导的方式一方面很粗糙,另一方面层层截流后用在实处的能有多少?最容易造成经济忽冷忽热,政府不可能对经济做到精确的微调。

...
阅读全文...

2008年11月5日星期三

新起点报道~

出差在外,久未更新;昨日回京,再续新篇。

...
阅读全文...

2008年10月9日星期四

10092008投资摘要

中文部分:

1,一年央票异动或预示货币政策松动

2,全球主要央行携手减息
都绷不住了。不能说明各国央行是多么的团结,只能说明现在危机的严重。前边已经谈到的可笑的利息税这次终于找了个台阶一起取消了,但是请注意那个加在中间的暂”字。美国宣布联手降息的国家名单里是没有中国的。

3,华尔街日报的华尔街危机专题

4,7000亿美元救助资金的掌门人
保尔森是前高盛银行的总裁,多年前就来过中国,一直和中国金融经济的高层关系不错。

5,英国推出大规模银行救助计划
欧洲曾经想独善其身,曾经乐得看着美国金融业全面着火。

6,中国下调双率保增长
合理增长,优化结构,老生常谈,能否实现?房地产捆绑的经济和社会哪里来的活力和创新,全被房租吃了。




...
阅读全文...

2008年10月8日星期三

10082008投资摘要

中文部分:

1,摩根大通:中国可能采取措施重振低迷楼市

2,中国民企500强 制造业占312家

3,融资融券难挡A股跌势



英文部分:
1,奥巴马与麦肯恩正在辩论,纽约时报头版直播中。


...
阅读全文...

2008年10月7日星期二

10072008A股









台风眼必将到来;

中国必然帮助美国应对金融危机;

大国小民只能各自为战了;

...
阅读全文...

10072008投资摘要









道指创记录的突破10000点关口,美国靠金融吃饭的人最无奈,少数人的贪婪和得意忘形影响了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条件。

中文部分:
1,银行业困境持续,道指跌破万点大关

2,救助计划获通过,美国经济进一步滑坡

3,欧洲领导人承诺将恢复市场信心

4,中国的治理:在盛世与乱世之间的抉择

5,胡锦涛强烈暗示 中国土地政策即将松动

6,中国平安投资富通巨亏157亿人民币

7,需求骤减 部分亚洲船厂可能破产

英文部分:
1,Fed to Purchase U.S. Commercial Paper to Ease Crunch (Update1) 
Fed Announces Plan to Buy Short-Term Debt
美联储出手购买商业票据、短期债务。

2,Wall Street Fluctuates After Fed Plan Announced
U.S. stock indexes zigzag higher after Fed move
美联储宣布相关计划后股市呈震荡走势

3,Capitulation watch continues in vain
股市离见底还很遥远,观望都是徒劳的。

...
阅读全文...

2008年10月6日星期一

提醒:巴菲特并没有抄底

1,巴菲特没有抄底的习惯。


2,现在并没有到底,只是一个下跌过程的平台;或者说是台风眼的平静。

3,巴菲特购买的是有各种附加条件的股权,不是相当于A股市场上的那种股票。

4,巴菲特已然不再是以前的巴菲特,关注他的以前而不是现在。

...
阅读全文...

10062008A股


沪指大跌5.23% 再度失守2200,看来指数也要与国际接轨了。


CPI猛涨指数也涨,CPI下降指数也下降,牛~

比起融资融券,T+0更对散户有利。弄个不疼不痒的12点新闻,还想着廉价的利好能奏效吗?融资融券是什么?不就是现在中国股市里的一个已然“未婚先孕”的操作手段吗。

T+0在哪里?全面的T+0才是股市的改革方向,中国股市貌似娇生惯养的结果只能是肥了少数特权人群,股市本身和大多数人都将是受害者。

股指期货在哪里?鬼哭狼嚎了快2年了,到现在这点位却只字不提了。请半夜鸡叫股指期货一下,ok?

可笑的是利息税还愣了吧唧的摆在那里,税收还在登上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都说中国老百姓爱攒钱,结果国库比老百姓更能攒钱!公积金贷款就像割国库的肉,那叫一个费劲和苛刻!难道非要到了饿殍遍地再开仓舍粥吗?

错过了N个历史机遇后,难道就不能瞎猫碰死耗子的对一回?稳定提高福利,不是一稳就要等半个世纪吧??时间还具有价值呢,一个普通老百姓,一辈子能有几个半个世纪?有些人可能尽其一生也没能尝到些许GDP高速增长的好处。当然,能不被三聚氰胺、塌矿、多宝鱼、大头娃娃之类的GDP推手缠身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关键是,那么有钱图什么?代价又是多大呢?

...
阅读全文...

10062008投资摘要








又开工了~!又是12:00新闻。

中文部分:
1,中国启动融资融券交易试点

2,美国即将实施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

3,德国将为银行所有私人存款提供担保

4,德国摘掉欧洲病夫帽子

英文部分
1,China Could Be Dragged Down by Wall Street Crash
全文翻译中。。。

2,Germany guarantees private deposits

...
阅读全文...

2008年9月27日星期六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是难得的宝贵机会


风雨雷电会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但是却是自然界最平常的固有现象;感冒发烧后马上吃药降温也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作为个体并没有必要人云亦云的面对惨淡的金融数据唉声叹气,换一个角度,同样的事务就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书店里铺天盖地的关于巴菲特的书,网路上铺天盖地的学习巴菲特的话,那么多辞藻的堆积,那么多狂热的口号。
真正需要你吸取的营养其实只有2个字“Be Patient”

我相当喜欢1929年,因为那是我的一切开始的时候
那时爸爸是个股票承销人。在那个秋天,崩盘发生后,
他不敢给任何人打电话 —— 所有那些破了产的人。
他只好每天下午都呆在家里。那时还没有电视。
于是……我就在1929年11月30日或者那两天左右被开始孕育。
所以我对大崩盘总有种温暖的感觉。

...
阅读全文...

09272008投资摘要





中文部分:
1,股市行情与金融危机现状严重脱节
http://chinese.wsj.com/gb/20080926/fea171345.asp
美国投资者似乎都在为议会最终通过救市方案而未雨绸缪。如图片所说,股市正在等待救生艇的到来,又有人心甘情愿跳到了海里。

2,巴菲特帮高盛也帮自己
http://chinese.wsj.com/gb/20080924/hrd104204.asp?source=mostpopular1
高盛在中国也是最成功的,现阶段与巴菲特合作又是棋高一招。当然,沃伦的棋更高,你们忙你们的,我收钱就是了。当然,这不是散户学的来的,这也不单纯是在买卖股票,硬要学就只有东施效颦了。
推荐一次具体的股票:利用金融风暴机会在美国股市寻机逐步建仓高盛,长期持有,错不了。(立此为证)

3,金融危机引发批评自由市场声浪
http://chinese.wsj.com/gb/20080925/ecb131022.asp?source=mostpopular1
没批评才怪,现在正是见真金的时候。出了状况了再假惺惺的墙倒众人推一下,这有屁用??自由市场前面是可以有定语的,瞒天过海夹枪带棒的攻击自由市场是别有用心。

4,现在应该是熊市第三阶段
http://stock.17ok.com/news/392/2008/0927/798574_4.html
杨百万也不容易,挂这个散户领军人物的头衔,一举一动都被方方面面窥视。他真的不应该再继续在A股折腾了,转移阵地是最好的出路。说的话比较中肯。
熊市、牛市无所谓,关键是要看清这里是政策市。

5,英国央行将为货币市场解冻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216

英文部分:
1,Where Does the Financial Bailout Money Come From?金融紧急援助的钱从哪里来?
http://thepanelist.com/Neubert's_Trades/Neuberts_Trades/Where_Does_the_Financial_Bailout_Money_Come_From%3F_200809231192/

2,Wachovia Begins Early Deal Talks with Citi    WAHO与CITY开始并购谈判
http://dealbook.blogs.nytimes.com/2008/09/26/wachovia-begins-early-deal-talks-with-citi/

2,

...
阅读全文...

09272008A股

双休日+十一,散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品味一下最近真刀真枪的股市了。从印花税单边到千股涨停的奇观,政策市从一开始就一直是A股挥之不去的阴影。接下来的操作还是看政策,中国的,美国的,期待美国国会制造一个小高潮(或者大陷阱)吧。9天时间足够等出一个结果和方向了。

...
阅读全文...

2008年9月26日星期五

09262008A股



火箭上天,股价落地。这几只股票又便宜,又有概念,应该没少套散户。

A股走势先砸后暴涨,判断为政策市。十一期间消息面应该开始波动了,最好的助涨消息莫过于政府明确提出救市概念及配套具体方案以及美国救市方案能最终确定。本轮时间窗口目标19%利润。

      2001年:节后首个交易日下跌,随后连续下跌。 
  2002年:节后首个交易日下跌,随后A股市场继续调整。 
  2003年:节后首个交易日上涨,随后走出一波跨年度的弹升行情。 
  2004年:节后首个交易日上涨,但随后陷入再度调整。 
  2005年:节后首个交易日下跌,随后A股市场出现跨年度的牛市。 
  2006年:节后首个交易日上涨。 
  2007年:节后首个交易日上涨,10月18日上摸6124.04历史最高点。

政策市,这些数据仅为历史资料,不为参考。

...
阅读全文...

09262008投资摘要



中文部分:
1,美国国会就金融市场救助方案达成基本协议
华尔街日报中文版头版口吻为达成一致
http://chinese.wsj.com/gb/20080926/bus070710.asp?source=whatnews1
Marketwatch、纽约时报和FT中文版则为陷入停顿。(bog down)
http://www.marketwatch.com/news/story/mortgage-rescue-plan-setback-white/story.aspx?guid=%7B9995E1C7%2D392C%2D4CE9%2DB41F%2D401C6FFCAA15%7D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194
http://www.nytimes.com/2008/09/26/business/26bush.html?_r=1&hp&oref=slogin
肯定要救,就是时间和方式的问题。也是驴象间,新老总统间的博弈。下一任总统必是奥巴马。

2,全球FDI今年下降10%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180
饮水、农产品不能自给的特区香港达到了600亿美元;没放过卫星,没有太空人的荷兰达到了990亿美元;中国大陆仅为840亿美元。什么才是竞争力?

3,美国最大银行倒闭案,WaMu卖给摩根大通
http://chinese.wsj.com/gb/20080926/bus120649.asp?source=whatnews1
http://www.bloomberg.com/apps/news?pid=20601087&sid=aVA8ErWOAjmI&refer=home
又排除一枚定时炸弹。
英文部分:
1,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认为美国将失去金融超级大国地位
http://www.marketwatch.com/news/story/us-lose-financial-superpower-status/story.aspx?guid=AAD822C1-BC7E-4178-9BFE-F9A8C897D209&dist=SecMostRead
施泰因布吕克在德国下院发表讲话表示:
“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美国将逐步(而非立刻)失去金融超级大国地位。”;
“华尔街也不会恢复从前的状态。”;
施泰因布吕克表态认为G7欧洲国家没有必要参与美国的救市计划,只要保持世界金融体系稳定即可。
其他国家可以坐视美国衰退不管,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呢,不至于毁灭性打击世界金融体系即可。这次衰退也是美国罪有应得的结果。美国人要怪最直接的只能怪有大量Rednecks和Idiots选了布什连任两届。

2,布什表示国会会克服各种分歧最终达成一个救市协议
http://www.bloomberg.com/apps/news?pid=20601087&sid=aWdBqGfMzbvo&refer=home
“我们将通过一揽子的协议。共和党和民主党将共同合作推出实质性的救市计划。”
由于目前的金融危机,白宫也同样举行了一场空前规模的会议,会谈的人员包括布什、议会领袖、麦肯恩、奥巴马已经内阁官员。
众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Barney Frank和银行委员会主席Christopher Dodd均表示会谈已经取得一系列进展,下面的工作就是让会谈成果在议会得以通过。
各方面放出的消息基本都是利好,市要救,大家继续在口水怎么救。(这笔功劳算谁的?共和党是不是在趁机给麦肯恩加分?)


...
阅读全文...

2008年9月25日星期四

09252008A股

消息面平静,走势量能配合不错,偶有逢高减磅沽出;控制仓位,继续持有~~!

...
阅读全文...

09252008投资摘要


中文部分:
1,中国官员:信贷危机不会延缓中国金融改革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165

金融创新的经很好,但是这里有没有能力念?如何避免歪嘴的和尚把经念歪?一个融资融券不代表就金融中心了,背后的一系列的支持体系才是更有含金量的东西。

2,中国企业看淡经济前景
http://www.zaobao.com/cz/cz080925_510.shtml
毒奶粉事件影响深远,是对出口经济的再一次重击。内外景气指数双降需要根本的结构性利好再次拉动。

3,国际货币市场昨日再受重创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171
美国政府重写华尔街游戏规则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032
次贷危机影响远没有到底,能阶段性寻底已是最佳选择,7000亿美元也只是螳臂挡车,字面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英文部分:
1,布什发表演说警告美国整个经济都面临危险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8/09/24/AR2008092400771.html?hpid=topnews
难道次贷危机没有他自己的功劳吗?下任总统共和党没戏,美国人已经自己坑过自己一次了。

2,上海深圳上涨 东京悉尼下挫
http://www.marketwatch.com/news/story/shanghai-stocks-surge-tokyo-sydney/story.aspx?guid=%7B604DD5AE%2D10E9%2D4A49%2D9443%2D1EF9C545130E%7D
中国股市既受国际影响,又自成一体。神七发射,股市也跟着发射。融资融券、汇金增持、小非承诺持有可以支持一时,但不可长久。目前是挣钱就跑的时候,不是投资的时候。

...
阅读全文...

09232008投资摘要


1,高盛:部分中国航运股超卖 
 http://www.zaobao.com/cz/cz080923_504.shtml
代表乾散货航运市道的波罗的海指数(BDI)已呈技术性超卖,预计短期有机会反弹,并且可能再次触及较高的水平。
A股关注中海发展,注意与港股估值差距,留意BDI变化。

2,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 准备金率已无下调余地
 http://www.zaobao.com/cz/cz080923_503.shtml
中国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称,目前中国已经没有下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余地。
受美国金融风暴影响,中国无法单方面继续原有严格从紧货币政策。关注PPI 与 CPI运行情况。内有火,外着凉,夏天感冒后手脚冰凉脑袋高烧。

3,美国救助计划细节争论不断升温   原油期货飙升;美股与美元大幅回落
http://chinese.wsj.com/gb/20080922/bus081744.asp?source=mostpopular1
http://chinese.wsj.com/gb/20080923/fea084157.asp?source=whatnews1
美国最高经济决策部门敦促国会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在下周之前)通过一项旨在拯救美国金融系统的计划,但这些部门仍在为一些颇为复杂、可能引发争议的细节寻找解决之道。
考虑到两党政治因素,大选年因素,以及本身技术上的复杂性,美国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并没有加急出炉。 过程不管多么曲折,美国最终必然救市,但救市也不是底,本轮折腾仅仅才开始热闹。

4,德财长说七国集团其他成员拒绝参与美金融救援计划
http://realtime.zaobao.com/2008/09/080923_11.shtml
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22日在与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电话磋商后表示,西方七国集团其他成员国拒绝参与美国金融救援计划。
该是美国自己获利回吐的时候了。欧美以前,现在,将来都不是铁板一块。看看中国接下来怎么做?

5,中国打出救市组合拳   
http://chinese.wsj.com/gb/20080919/bch095041.asp
中国政府宣布计划直接买入股票并采取其他措施阻止股市的暴跌。分析师表示,此举必然会提振市场人气,但代价将是重新带来其他长期风险。
到底救了谁?救市还要看自身能力,没有能力靠蛮力只能一起陷进泥潭。从1980反弹到3000点又有几成散户解套?
如此扬汤止沸不如退而结网。比如莫名其妙还在坚持的利息税、苛刻的公积金政策、以及医疗保险食品卫生一系列真正关系到散户的问题。稳定提高福利是时候了,那么多税收增长该找个好出路。
一行三会(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体制和人事都应抓住目前时机变动,杜绝国开行王毅类的内鬼对中国股市才是彻底的利好。

6,中国央行副行长:美次贷影响中国不大
http://www.zaobao.com/special/us/pages9/fincrisis080920q.shtml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表示,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中国的银行国际交易量不大,涉及次贷的可能不超过100亿美元(143亿新元)。
首先,如此不大的直接影响已经累积了多少次? 其次,间接影响大不大呢? 作为重要贸易伙伴的美国出了这么大的问题,中国的出口怎么办? 靠出口拉动的经济怎么办? 那么多卖袜子,卖玩具,卖加工服装的中小企业和背后庞大的就业人群怎么办?
副行长这次说的很对,但更关键的却没谈。

7,摩根士丹利将向三菱日联出售10-20%股份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118
俄国最大投行之一低价出售50%股权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111
投资者对货币市场基金信心减弱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107

8,金融危机书写美国资本主义新篇章
http://chinese.wsj.com/gb/20080922/ecb164617.asp?source=insidetoday
在这个黑色九月,美国遭受了大萧条时期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动荡。为了避免经济重蹈覆辙,陷入大萧条那样的浩劫,共和党政府财政部长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主席合力推出了自大萧条时期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干预举措。
如果过去一周是在书写新篇章,那就意味着一个新过程才开始孕育。风波不会很快过去,每个力量都要重新被定位。时间是首位的参数。
参考:
金牛犊是如何愚弄我们的?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105
“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102
别了,投资银行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116

9,杠杆贷款价值创历史新低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104
油价飙升25美元 创单日最大涨幅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114

...
阅读全文...

09242008投资摘要


巴菲特50亿美元有条件投资高盛
MW简讯
http://www.marketwatch.com/news/story/berkshire-hathaway-invest-5-billion/story.aspx?guid=%7B96050A46%2D29A5%2D421C%2D87A7%2DB0C68B1975D6%7D&siteid=bnbh
WSJ当日头版
http://chinese.wsj.com/gb/20080924/ffe130313.asp?source=whatnews1
对于美国金融稳定有很大作用,但不代表市场已见底,这份投资更多的含义在于战略投资。对于市场短期止跌,提振投资者士气有辅助作用,长期意义不大。


...
阅读全文...